Collaboration

協作

或許我們組成軍隊然後一起戰鬥

或許我們組成軍隊然後一起戰鬥

 

藝術家們如人類學者般在異文化中田野調查,分別至菲律賓、泰國、印尼和越南駐村,以當代劇場或創作討論與回應臺灣與東南亞的社會現況。

洄遊式創作集以温思妮為首,旅居柏林生活作為「他者」的經驗,使她開始關注各種語境中的他者。有感於若要促進臺灣創作者和東南亞藝術家的合作交流,其反身性是不可忽視的要素,故本計畫以菲律賓為交流起點,透過駐村與在地藝術家Russ Ligtas合作,探討藝術家面對外在政治環境與全球生態環境下,個人的憂慮與夢想。陳曉瑩於印尼日惹駐村期間,建立對於當地藝文產業的初步認知跟當地不同空間的多元性,對比臺灣藝文空間營運與藝術家工作方式;李承亮於泰國觀察其從生活用品到空間建築構成,見到許多奇特廟宇和獨有的工藝,對應當代生活和宇宙的關聯性,回應其《月球太空計畫》,尋找與臺灣不同系譜的太空傳說;最後,林亞彤從「嚐」出發,探索越南香料的多樣性,從相異中反思臺灣多元文化的相似性。

 

洄遊式創作集

「洄遊式」意指洄游、遊戲、進行。透過返鄉行動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DIY、分享和實驗精神對待生活和創作。以高雄為基地,進行跨國與跨領域合作,為高雄的藝術環境帶進新能量。

温思妮

柏林戲劇學院當代偶戲表演碩士,2016入選柏林戲劇盛會青年國際論壇、2019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協同策展。近期關注都市發展與人的關係,對於地方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陳曉瑩

德國哈勒藝術學院紙上素描與版畫科系碩士及大師班文憑,以紙上素描,藝術家的書、版畫來處理心理感知與記憶的斷裂跟不確定狀態及用記錄與書寫的方式去梳理人對於「個人記憶」的情緒表述與探索「故事」被表述時背後隱藏的心理動機與形成結構。

李承亮

早期與同好成立「復興漢工作室」,共同以無厘頭的行為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為創作方向。關心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提供註解,也為生活的下一步尋求方向。作品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林亞彤

居在高雄,跨域藝術創作者。在藝術的探究中擅長以放射性的思維跳躍在不同面向上架構藍圖,從繪圖(手繪插畫)、中文(詩體、劇本、散文)、肢體(後現代、L.A style)、攝影、白面小丑(White face)、裝置、玄學等元素融入創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