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探勘

《從共好到共創》-臺灣多元文化體驗設計與討論

《從共好到共創》是SEA plateaus為計畫合作團隊規劃的共學活動,希望連結文化交流工作第一線的藝術創作者、工作者或執行者,展開互動討論,刺激彼此於不同主題的實踐與思考。本年度以「文化體驗/經驗」的概念出發,邀請參與者置身文化體驗參與者的位置,邀請文化研究者從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兩個面向,帶領眾人開啟對話與討論。各場活動中,眾人共同探究藝術工作者如何從其擅長的藝術創作、活動執行等媒介,從身而為人的敏感度,觀察臺灣島上的多元文化與其相互作用,回應臺灣與東南亞鄰近國家之文化關聯與差異。

本年度三場次活動包括由民族音樂學者呂心純規劃之「桃園龍崗文化體驗」與「文化體驗交流講座」,另規劃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參訪,邀請SEA plateaus專案中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參與、討論與反思。各場次活動中,眾人討論文化體驗設計裡常用的方法、敘事者的位置以及敘事方向,如何影響觀者於一地的文化體驗收穫。共學活動中,眾人亦反思辯證文化體驗設計者、創作者或執行者投入計畫時,對於多元文化的引介所可能面臨的選擇與排除,並思辨作為文化體驗的中介角色時,對自身身份轉換與內容的審慎拿捏。

呂心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其長期研究關懷為音樂的流動性,其內容廣及由這個音樂特質所開展出來的多種游移文化,包括經由人口流動而產生的音樂離散現象,與音樂科技及載體發展,或市場擴展所帶來的音樂流播,以及在時間流轉下,音樂所推動的社會與文化意義之(再)生產。而其中具體研究對象為緬甸境內及境外的緬甸古典音樂家、緬甸移工、緬華移民及滇緬孤軍四類社群,議題大多聚焦在他們所實踐及經驗的樂舞形式,並針對這些形式進行歷史的爬梳與多方面議題的探討。

桃園市雲南民俗打歌促進協會

雲南打歌隊,自1994年起由現居龍崗地區的雲南少數民所組成,平時在喜慶活動時表演打歌,廣受好評,因此於2014年成立「桃園市雲南民俗打歌促進協會」,持續推廣雲南打歌文化。目前協會成員包含傣、彝、阿卡、漢族等各民族,最早是由滇緬孤軍後裔張老旺號召組成,目前協會成員不僅是雲南少數民族,更有許多近幾年搬遷到龍崗地區的臺灣姐妹加入,平時以雲南文化公園為主要據點。

異域故事館

於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內,以孤軍歷史研究、保存和展示為目標,並提供民眾免費參觀,讓不同族群了解孤軍的故事及忠貞新村的文化背景。「異域孤軍」為一鮮為人知的部隊,當年為反共復國及維護台海安全,在遙遠的金三角莽荒叢林裡拼搏三十餘年,「異域故事館」致力保存「異域孤軍」的悲壯歷史,讓這段故事永久流傳。

袁緒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研究助理,主要研究聚焦於臺灣社會對國際移民的包容性和博物館可近性。2015年被指派在博物館內執行移民導覽員項目,包含提供多語言導覽,主要為東南亞語言、英語和中文,並協助博物館與移民社區之間建立聯繫。

Loading